小编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历史的精彩故事情节,千万不要错过噢!起居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居即包括建筑风格和艺术。民居特色又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留人在16世纪中后期入主定居,进入农耕文明阶段,至17世纪进入封建领主制经济和社会形态,并形成了自己的民居特色和建筑风格。他留人入主他留山之前的民居情况,谁也说不清楚,入主初期的民居我们只能从史书上查到点儿影子。《乾隆永北府志》上说的“多用板屋”指的就是民间所说的黄板房,用栗划柴搭成。他留人民间流传的“棚子”,可能就是用栗划柴搭的黄板房,反映了他留人原始的居住条件。
但时间不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先是进入了土木结构的茅草房阶段,而至迟在清朝初年就变为瓦屋面房了。如前所述,他留人接受汉文化较早,定居他留山之初就开始接受、吸纳汉文化,民居建筑跟当地汉族大同小异。我们所能寻觅到的他留古民居建筑踪迹是古城堡遗址、大德寺和现存民居三个部分。古城堡在19世纪中叶毁于战火,现仅能从遗址上勾勒其轮廓。从遗址上的民居院落痕迹上看,属土木结构的汉式建筑。土墙瓦屋面,一家一户的简单四合院,每院占地面积约二三百平方米,分为正房三间,石脚偏高,两侧为对面厢房,一式三间,中间是天井又叫院坝,正房对面是照壁,有的是对面房,一式三间。正房侧一幢的正中为大门间。
正房与厢房拐角处为后门,后门外是菜园、房和厕所。十户或十五户左右为一群落,形成一个土围子,古城堡即由若干个土围子组成属于有军事性质的土练村落。古城堡的规划设计布局比较严谨合理,土围子之间都铺有石级路面,一般都为五尺道,四通八达,便于人们出行、活动、传递消息,做到一有军事行动,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止之即散。山上设有哨岗和烽火台,一有情况,升烟为号,一见烽烟,土练们就依令而行,处变不惊,井然有序,忙而不乱。说明他留人是训练有素的土练。大德寺在“红白旗闹事”期间受到损坏,光绪初年又进行重建。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就是光绪初年重建的。一字排列,两面披式,悬山顶,抬梁式木架结构,无斗拱。
檐柱上方的挂方前檐装潢尤为精湛,称为箍头,又叫珠嘴。珠嘴雕刻图案一般为上狮下象,中间是莲花斗,这里是象鼻伸出的串珠莲,山墙上方的珠嘴是鱼龙。正殿大门为六扇活动门,门的上半部分为梅花形花窗,下面隔扇门图案左右对应,有鹿视铜钟、双鹊对鸣、兔采灵芝、耕牛望月。两侧墙基石称须弥座须弥座上镌刻着麒麟。山墙上最显眼的壁画是莲花图,屋檐一周是各种花草图,题有诗词。整个建筑又相似于大理白族的建筑风格。这是高土司与他留人同大理白族有着族源和文化传承关系在建筑艺术上的反映。民居是古城堡毁于战火后,逃散在古城附近落脚的他留人逐渐建起的村寨。有代表性的是一些能体现他留风格的仿古建筑。
在他留山乡现能找到的建于清同治三年至民国七年半个世纪间的仿古建筑共有11所,其中有6所已经改造,面目大变,仅存部分痕迹,尚有5所保存较完好,可供世人观赏考究。这11所仿古建筑中,最早的两所在双河二村,也是他留人离开古城后最早的民居建筑,现保存尚好。最早的一所是陈学开家的祖屋,建于同治三年,即古城堡被毁后的第三年即已建起。东西向,南厢房为厨房和储藏室,后门外是房和菜园,北厢房东一间为大门间,有两间是青春棚,正房对面是一排畜厩房。正房山墙须弥座镌刻,正面为鹦鹉学舌、两侧为兔子衔灵芝图案。另一所是建于同治十二年比陈氏祖屋晚建9年的蓝氏祖屋。蓝氏祖屋是历经130余年保存最完整的标准的四合院。
此院四面皆为一式三间的两层楼房,每幢房长3丈6尺,平均每间长1丈2尺,进深1丈8尺,其中每幢正中一间留出坎沿空间1丈1尺,房子内空为8尺,两侧以京柱隔成二间。院坝为长宽都是3丈6尺的正方形天井,用方石板铺成。四幢房子的外拐角处各有两间平房,分别用作厨房、客房厩房、储藏室。除大天井外,四角的平房处各有一个小天井,故称四合五天井。从大天井到小天井,各有一道小门。以一层楼计算,就有20间房,总占地面积达52.84平方丈。此四合院大门向南开,南面一幢房中间一间为大门过道。正房门板壁雕刻的图案有童子献寿桃、乌鸦戏青蛙、马鹿摇金铃、玉兔衔灵芝、喜鹊采梅花、金鱼做游戏,每种图案有两幅,是左右对应的。
雕刻技艺精湛,图案活灵活现。正房堂屋门上方刻的是双鹿朝阳,珠嘴的雕刻为鹰。两侧山墙须弥座石上镌刻的是鸳鸯戏水、耕牛向月、玉兔衔灵芝。山墙屋檐下一线为山水、花草画,工艺精湛细腻,经130余年的沧堪称古艺术精品。由于此四合院结构牢固,保护完好,桑巨变和风雨洗礼,依然风貌犹存,是研究和观赏他留民居建筑艺术的活化石。此院主人是他留人的世代头目。建房者是在“红白旗闹事”中殉难的他留酋长、千户长、五品军功蓝华的次子乡长、六品军功蓝发茂。蓝发茂的长子蓝正鉴又是他留把事、分团首。正鉴长子蓝荣光是民国时的他留头人。荣光之子蓝绍吉是早年参加革命,1988年退休的老干部。绍吉之子蓝金武现任六德乡乡长。
现在的房主仍是建房者的后裔蓝绍吉的侄子蓝金寿一家。除此之外,仍保持着原貌的他留人民居还有:营山村陈有福家的祖屋,建于光绪初年;玉水村王朝金家祖屋,建于1918年,王朝金家还有一所祖屋,建于1898年,现仅保存着正房,其余均已改变;玉水刷皮村王正华、杨菊花两家的祖屋还基本保存着正房原貌,其余已面目全非。纵观他留人的古民居,皆为白墙青砖青瓦,稍带斗拱飞檐,四贴柱子三间开楼房,方方合围,是布局严谨的四合院为汉式土木结构建筑,与汉族民居差别不大,又与大理白族的民居建筑相似。是彝汉融合见证,其内涵无不体现他留人的特征。“苍山佩古泉,低楼正四合”是他留民居的主要特征,紧依山林,傍泉筑宅,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他留民居显得低矮小巧别致,特别是楼很低,人上楼只能低头躬腰进去。这主要是清代森严民族等级制度的产物。他留人属高土司管辖,高土司又受朝廷流官统治。由于这一从属关系,朝廷有规定,土司建筑不得高于知府建筑。汉族民居正房中柱一般高一丈八尺九寸至一丈九尺六寸之间,高氏世守衙门的中柱不得高于一丈八尺九寸,高土司则规定他留民居高不得超过一丈四尺九寸。因此,由于受到层层限制,他留民居就呈现出一派低楼宽屋、铺地相连的景象。而在建筑艺术上则可任意发挥,故而有雕梁画栋,富于彩绘朱刻,特别是正房的堂屋门窗,其装饰可与大理白族的民居建筑媲美,图案多为动植物、花鸟鱼虫等。正房稍高,而两侧厢房和夹间稍低,大门一侧是青春棚。
好了,文章到这就结束了,大家还有要补充的可以给小编留言!感谢阅读!
来源:百家号 时间:2018-12-20
他留人,属彝族分支,集中分布于云南丽江市永胜县他留山,距永胜县城45公里。这里高山深谷交错,他留人世代聚居。历史上,茶马古道曾蜿蜒于此,车马如龙,繁盛一时。至今当地仍保持着许多原始古朴的传统和习俗,也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留文化。
风光迤逦的云南丽江永胜县他留山。
而今,在此聚居的他留人仅剩5000余人,一个灿烂的文明面临消失的危险。一个退伍回家的他留“富二代”,计划借助新媒体,让本族文明和传统发扬传承下去。
他留文化首次走进香港
提及他留文化,就不得不提及“他留三姐妹“。
今年5月,距离他留深山的1300公里外,巨大的万人体育场内,一场民族歌舞正让神秘的村落与国际都市香港发生联系。3个二十余岁来自他留深山的女孩,第一次将他留人的歌舞带到香港。异族文化的出现,引发了全场的好奇和热情。
而1000多公里外,正在昆明度假的段文华,远未料到,演出会如此成功。这个由自家公司一手打造的他留文化品牌,走进都市文明的中心。数年前,正是他的父亲推出了歌舞团体——“他留三姐妹”。
“他留三姐妹”已成为象征他留人文化的女团品牌。(受访者供图)
七八年前,段文华的父亲开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专门做民族文化推广。2016年,家境殷实的“富二代”段文华放弃了外面的精彩世界,退伍回家,子承父业。这位土生土长的他留山年轻人,一心想着“让他留文化留下来,走出去”。
一开始,“他留三姐妹”只是为了给公司作宣传。随着丽江一带旅游业的兴盛,他留歌舞也渐成他留山旅游的保留项目,不但走进香港表演,也参加过央视的栏目录制、亚洲艺术节开幕式演出等。
“现在,每年他留的火把节、粑粑节上,以‘他留三姐妹’为主的歌舞团都会被邀请去表演,主要是公益性质,我们还为此制作了光碟,可以让更多人知道他留的民族文化。”
段文华介绍,自香港之行后,这个原本只在丽江小有名气的“女团”陆续收到了包括香格里拉、昆明等地抛来的橄榄枝,“9月初还去了河南,唱到了外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
“这些民族服饰都是用火草麻布制作的,用我们当地特有的植物薄膜磨成水,打磨成一根一根的线,再制成布做的,现在会这样手艺的人不多了。”
段文华提起他留人的文化,头头是道。
火草麻布,是一种独特的纺织材料,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工序复杂。利用野生植物的叶子为纺织原料的方法,据历史记载已有500多年历史,在中国纺织史上绝无仅有。过去,这是每位彝家妇女必须掌握的纺织技术,近年来,这种纺织技术越加罕见,已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火草麻布,他留文明独特的纺织材料。(受访者供图)
不仅是这些传统的纺织技艺在逐渐失传,段文华两年前退伍回家时发现,小时候看惯了的古朴村落、听惯了的当地语言、穿惯了的民族服饰也正在一点点消失。
“像我一般大的年轻人,很早就出去打工,去了城市后说话方式、着装都有了改变,回来后风俗习惯都不一样了,手艺传承也断了,很多人对他留人的历史都不了解。”
在段文华眼里,他留山里的底楼式四合院、别致的炕床、美妙的歌舞,具有民族特色的粑粑节,都有不可取代的魅力。
段文华子承父业后,协助培训歌舞团演员,将他留的特色歌舞制作成影碟传播,在互联网上推广民族服饰、工艺品,忙得不亦乐乎。这两年,段文华渐入角色,对他留文化的兴趣越加浓厚。
短视频成推广他留文化好渠道
他留山里,不仅有着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还有都市里少见的绿色食品,尤其是高山里生长的乌骨鸡,营养价值极高。
段文华一家,率先规模化养殖起了乌骨鸡,并命名为“他留鸡”。“他留鸡”绿色有机,很快获得游客的青睐,渐成丽江市品牌,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畜禽优良品种保护名录。
他留高山里生长的乌骨鸡,营养价值极高。(受访者供图)
段文华的父亲成立文化传播公司后,牵头带动当地成立合作社做规模化养殖,还组织了他留乌骨鸡养殖协会。据悉,目前共计有400多户当地村民入会养殖乌骨鸡,也带动了当地的贫困户脱贫。“一只鸡市场价格能达到50至80元一公斤不等,养殖大户一年能达到十万多的收入。”段文华说。
除了他留鸡,公司还联合农户,逐步将他留红米、他留粑粑、他留梨等农副产品,销往山外。
通过打造歌舞团、养殖生态产业链,父亲的公司已在云南丽江小有名气,但段文华却有更宏大的目标。
2016年,公司首次试水互联网,段文华想通过网络将他留特色产品推销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然而效果却不太理想。“有一些民族服饰和产品,工艺繁复,无法量产,价格昂贵,对于淘宝、微店来说,关注的人也不多。”
平日里无聊,段文华喜欢玩短视频,却没料到,这是推广他留文化的好渠道。
今年9月,段文华去北京参加了快手“幸福乡村带头人计划”,快手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对100位乡村快手用户提供商业和管理教育,产业资源和品牌资源,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活动中,多位快手“网红”分享了如何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土特产的经验。
段文华参加快手“幸福乡村创业学院”培训。(受访者供图)
这些通过短视频圈粉无数的“网红”拥有众多粉丝,产品也卖得快,这给了段文华灵感。
“我整个人都通了,感觉平时碰到的一些困难都有了解决的方法。”段文华称,这趟北京之行自己学到了很多经验,“他们的经历给了我信心,下次,我也要把他留的粑粑节、服装、歌舞拍成视频上传,我有信心我们的产品能通过短视频平台做得更好,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他留文化!”
民族文化要吸引游客走进来
据悉,早在2012年,云南省文化厅即将永胜县作为文化扶贫的重点地区。之后,又将他留文化纳入永胜县的文化品牌来支持,把他留山作为4A级景区进行打造,将他留人的聚集地六德乡的民族村寨扶贫工作纳入整乡推进项目。
段文华认为,他留人的文化想要留下来、走出去,还是得吸引游客走进来,只有真正将他留山的旅游业发展起来,文化和产品才能推广出去。
“我们这里有山有水,有他留人的古城堡、大碑林,还有在全国螺旋藻产量都靠前的湖泊,旅游资源很丰富。”
段文华谈及家乡的旅游资源很兴奋,但目前,他留的旅游资源多处于未开发状态,交通、吃住也不甚便利,来他留旅游的人并不多。
放弃了外面的精彩世界,选择回乡做文化产业的段文华,早已在心里确定了以旅游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路线图,互联网也将成为他未来推动他留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
谈及未来规划,这个从军队里走出来的年轻人,透着一股韧劲,“目前政府也在扶植他留山的旅游开发,只要开发起来,文化宣扬出去,有游客来玩,我们的文化和产品就不愁推不出去!”段文华说。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 2018-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