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都市网
河北都市网 > 文化 > 正文

《黄金时代》票房失利的反思 不是每个桃姐都有“黄金时代”

导读: 

《黄金时代》票房失利的根本原因是:出发点错误!即片方试图用商业片的模式来操作文艺片。此外在文艺片发行方式和院线等级和差异性上,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黄金时代》票房失利是管窥国内电影市场的极好案例

  时光网特稿 最近,关于《黄金时代》票房的话题也成了小小的热门。这也难怪,这部据称投资7000万,集结了汤唯、冯绍峰、王志文、袁泉、郝蕾、王千源等演员的大片宣传还是下了功夫,没想到国庆上映七天才得到3600万的票房。甚至不如同期的《铠甲勇士之雅塔莱斯》、《麦兜我和我妈妈》等动画片。随着《银河护卫队》的上映,《黄金时代》已回天无望,票房无法过亿。反观同期拿下7.5亿元票房的《心花路放》,差距之大令人惊讶。

《黄金时代》在营销方面可以说是多管齐下,用尽心思:百度首次推出的众筹项目“百发有戏”即选中了本片,百度通过大数据给出了影片票房可能会达到2亿至2.3亿票房的乐观预测;优酷土豆新成立的合一影业是本片的联合出品方,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上对本片的推广不遗余力;此外,微信也将本片作为重点项目进行了票务推广……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最近分析《黄金时代》市场问题的文章不少,有人说,3小时的影片时长导致了排片不力,也推开了很多观众;有人说是因为本片“没有互联网基因”,即导演、主演在互联网上缺乏韩寒、赵薇那样的影响力;有人认为是宣传“前高后低”(前期高调后期通俗)的思路导致目标观众期待大减;《好奇心日报》撰写长文分析,数据详尽,但缺乏分析总结,只概况了其互联网营销一块的成效,对影片票房失利的原因终归语焉不详。

《黄金时代》的营销宣传与票房失利,是管窥国内电影市场的极好案例,值得深入分析和反思。尽管影片的票房失利有各种的原因,但根本问题在于:出发点错误!即片方试图用商业片的模式来操作文艺片。由此,则凸显了华语电影市场的诸多不规范、混乱、投机性等问题——如今,很多华语电影在从立项制作到宣传营销,往往不是根据影片的特征气质“按头制帽”,而是试图套用几个商业大片的模式,认为以此就可能成功。

换句话说,当《黄金时代》顶着7000万预算、3小时时长、独特的拍摄视角、群戏、以萧红为主角这几项关键元素放到出品方的桌案上时,就已注定很难在市场上大有作为。

下一页 主角萧红缺乏知名度、片长和叙事方式都很冒险

《黄金时代》不同于普通电影,电影主角经常会“打破第四堵墙”和观众直接“交流”。

许鞍华执导、打破第四堵墙的尝试、3小时的片长……很多特征表明,《黄金时代》其实是一部地道的文艺片。所谓“文艺片”,不等于国外的艺术电影(Art Film),它可以看做是华语电影中一种独特的类型(genre),而在国外,艺术电影“可以被视为一种产业和创作的模式(mode)”(引自影评人magasa文章)。我们且不去深究文艺片到底是怎么个概念,但《黄金时代》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反叙事特征,则是不争的事实。

大部分人都能明白3小时片长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奇幻史诗大片如《魔戒》系列,其第一部也不过178分钟,第二部同样控制在179分钟,也就是三小时内,到了第三部结局才达到了201分钟的长度。《黄金时代》179分钟的长度,对影院排片来说不啻是灾难性的,其每天的排片量非常有限。

从类型的角度来看,《黄金时代》的问题其实更严重。《黄金时代》是典型的剧情片(Drama),缺乏其他吸引人的类型片特质。人物传记类影片在国内一直难以成为票房宠儿,而且大多华语传记电影都集中在帝王伟人题材方面,很多还是主旋律电影。这方面与美国偏爱人物传记类影片的状况全然不同。但即使在喜爱《雌雄大盗》、《阿甘正传》、《华尔街之狼》、《胡佛》等传记电影的美国,影片的主角(也就是传主)也往往是具有强烈的传奇性、故事性、争议性的。对华语电影观众来说,作为影片主角的萧红,无论其作品还是其人物本身,还是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不够传奇也不具有传播性。

《阿拉伯的劳伦斯》长达216分钟,当然1960年代也流行这种长度的史诗片。

大众对萧红其人其事其文都太过陌生,无法产生足够的观影冲动。三个小时的片长显示了许鞍华导演的野心,影片长度让人联想到《阿拉伯的劳伦斯》或《埃及艳后》这样的史诗传记巨作,然而《黄金时代》显然无这些影片的广度、深度或题材的吸引力,更缺乏能激动人心的史诗性。即使《阿拉伯的劳伦斯》这样艺术性非常强的传记片中,都有沙漠冲锋的宏大场面来增强视觉冲击力,《黄金时代》在视觉上的细小格局让它难以吸引到普通观众。

提到华语文艺片的成功范例,《白日焰火》想必是最好的一个。这部影片能一扫之前《钢的琴》之类文艺片票房惨淡的景象,票房破亿。除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刺激以外,更重要的是影片带有的犯罪、惊悚等类型电影特质。普通观众完全可以把它当做一部惊悚犯罪类型商业电影来看待。事实上,《白日焰火》源自黑色电影,而黑色电影本身就不是票房毒药的代名词,其独特的“蛇蝎美女”、犯罪、背叛、孤独的都市浪子等元素都很能吸引人。

对现阶段普通中国电影观众来说,电影最吸引人的是一些实打实的元素,比如:喜剧、动作、战争、视觉奇观、大牌明星主演、知名大导演(仅有几个导演有票房号召力)等等。《黄金时代》恰恰是缺乏这些“硬货”。影片在宣传上过于突出情怀,强调“自由追求理想和爱情”的感觉,可是“自由”、“理想”这样空洞的概念是不容易真正抓住人,使他转化成掏钱的观众的。

《黄金时代》营销很用心,从精美的剧照和海报就可看出来,但想普通观众传达出最主要的“看点”

影片的宣传营销不可谓不用心努力,堪称不错的案例,但宣传上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讲清楚一个关键:《黄金时代》的看点是什么?这就是我前面说的以商业片模式来操作文艺片的必然结果——类比来说,你很难以商业类型片的方式来宣传《布达佩斯大饭店》或者《爱在午夜降临前》这样的文艺电影。因为这些电影独特与杰出之处都不能以商业传播的形式传达出来,必须通过个人性的观看和体味才能感知到。

《黄金时代》中许鞍华以及编剧李樯独到的设计(我们且不说其艺术水准的优劣)本质上都是反叙事,也就是反商业规则的。试想,假使我们把拉斯·冯·提尔的《女性瘾者》控制在R级范畴,作为商业电影大肆推广宣传,难道就能把此片打造成北美票房近亿的大片么?现实是,这种影片也就是百万美元票房的量级,不可能跟《银河护卫队》这种成熟精准的商业类型片来竞争。

国内电影院线现在尚未真正成型,缺乏梯度,也没有长期排片的体系,文艺片很难得到生存空间,不得已之下只能乔装打扮成商业片的样子扭捏出场,希望骗些图乐子的看客进场,在一周左右时间内赢得票房——曾经《钢的琴》大打喜剧牌,还有的文艺片不得不靠展露情色方面画面吸引人,这种扭曲的思路不仅是片方的问题。

下一页:从美国艺术影片发行看《黄金时代》票房失利

《布达佩斯大饭店》也是群星云集,但北美一开始只在4家影院点映,两周后扩大到977家

反观美国,在商业电影之外,独立电影/艺术电影还是有一定生存空间。除了文艺院线体系外,北美的颁奖季也是极重要的因素:暑期档和圣诞档是商业电影狂欢的时刻,但年底到第二年初的颁奖季(包括金球奖、奥斯卡以及各种影评人奖、工会奖等)则让众多独立电影、艺术电影有了广阔空间,当年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老爷车》竟然能拿下北美1.5亿美元票房,就是得益于颁奖季对市场和目标观众的培养,绝非靠把影片包装成“暴力动作商业大片”得到的结果!

从推广策略来看,北美的独立电影往往采用先小范围放映,赢得口碑后再逐步扩大放映范围的形式,一部影片的放映时间有时可以长达半年!今年北美几部票房还不错的艺术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少年时代》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甚至当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林肯》也是从小范围上映出发。

囿于我们的院线放映体系(提供秘钥的方式和时限),这种思路目前在国内也是无法实现的。不得已,国内片方往往只好通过点映场,借助名人或网络大V的力量试图进行口碑传播——说实话,这种方式到目前都没有特别显著的效果,只能说聊胜于无。

这里涉及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国内观众其实也不够成熟,他们的品味、消费往往有随意性、趋同性和临时性,没有关注影片资讯的习惯,缺乏个人成熟的品味体系,对编导演员没有明确的个人选择。普通观众们往往都屈从甚至深陷于模糊暧昧、变动频繁,仅靠外在影响力汇集起来的社会主流娱乐价值之中。

《黄金时代》票房的失利还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声量不等于票房。之前有很多水准平平甚至很差的电影,通过大量的宣传,靠演员、导演的影响力制造信息声量,颇赚到了些钱。导致很多电影从业人员认为只要靠营销赢得大量关注,就能赢得票房。《黄金时代》在互联网,尤其是社会化媒体方面赢得了大量关注,豆瓣上标注想看的人超过3万。

显然,这些声量转化成票房的效率极低。这倒是可以让我们的电影从业者清醒一下:电影是做出来的,不是嚷出来的。百度大数据错误的票房估计也让我们看到,电影市场如同赌局,复杂纷乱,风云变幻,远远不是一些并不完全可靠的数据统计就能总结出规律,订出方案的。

同样是群星主演的文艺片,《黄金时代》应该在拍摄之初就明确定位

说到底,当《黄金时代》还在筹拍阶段时,就应该更明确影片的定位:如果走文艺片的路子,就应该控制预算,减小规模,精准营销,降低期待,调整档期;如果要拍商业大片,就该改变剧本思路、导演手法,控制时长,突出明星,抓住看点。只给文艺片披上一层商业大片的狼皮,把它化装成一只狼扔到市场中去是不行的,真正的狼会剥掉伪装让它露出真相来。

在这里,我们没有讨论《黄金时代》作为电影的水准问题,因为它不是票房的决定因素——只要影片具备了基本的水准品质,就具有了大卖的可能性。不过华语电影的另一个问题也由此而来:电影人往往在一部水准不错的电影票房失利时大打悲情牌,痛心疾首称观众不懂欣赏佳作,如此下去电影必定烂片当道云云。可电影市场什么时候是佳作大卖,烂片赔钱的完美世界呢?不是每个桃姐都能迎来她的黄金时代。

但我们必须要做的,是完善电影市场,尽快建立不同等级的院线体系,“该归凯撒的归凯撒,该归上帝的归上帝”。靠鱼龙混杂的大杂烩、羊披狼皮的欺骗术浑水摸鱼的日子不会太长的。我相信,未来,华语片的另一个黄金时代一定会到来。那将是一个更公平更完善,更能体现优胜劣汰,商业片与文艺片各得其所的时代。

来源:时光网                                                      时间:2014-10-13

截至10月23日,《黄金时代》总票房 4991.89万。早在《黄金时代》上映前,铺满媒介的推广就让电影的大名如雷贯耳,这部投资7000万的电影由许鞍华执导,并由票房号召力极高的大明星汤唯、冯绍峰主演,排片又在国庆七天黄金档,如此一部关注度爆棚的电影,为何在票房上惨遭失利?而曾经对《黄金时代》充满期待寄予厚望的预测方百度大数据、投资方星美集团、宣传方、合作伙伴优酷土豆成立的合一影业、还有不计报酬的演员等无疑被它狠狠忽悠了一把。

《黄金时代》于10月1日国庆档在大陆上映,与它硬碰硬的是宁浩执导,徐峥、黄渤出演的公路喜剧《心花路放》,以及“小鲜肉”林更新、赵又廷主演的《痞子英雄2》。

《黄金时代》票房惨淡 到底“坑”了谁?

《黄金时代》宣传海报

据“中国电影观察”的统计数据,《黄金时代》自上映以来,票房就是一条笔直的下滑线,在国庆期间,10月1日当天1080万,次日《痞子英雄2》加入国庆档竞争后,立马降至570万,10月3日510万,4日450万,5日430万,6日430万,7日380万,8日190万,9日190万,10日跌至谷底,仅有80万。

票房的爆冷却热了影视界对其失败的讨论。大数据预测、产品经理、电影人、影评人,各路人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探讨了《黄金时代》到底出了哪些问题,而在票房惨淡的背后,那些预测方、投资方、宣传方等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又承受着怎样的后果。

大数据陷阱:关注度不等于买票观影

《黄金时代》关注度之高票房之惨淡,最令人哑然的恐怕还是影片上映前百度为其背书的票房预测,当时很多媒体还认为百度的预测太过保守。在百度百发的新闻发布会上,当宣布预测票房为2.0~2.3亿后,全场只有安静,毕竟对于这个为期七天的黄金档期对于拥有汤唯和冯绍峰的电影而言,只预计这个数字略显保守了——但如此谨慎的预测,在今天看来竟显得过于“乐观”。

为什么中国最有能力做大数据预测的百度,竟会“意外”马失前蹄?

大数据,这是目前许多电影人爱挂在嘴边的词语,但这一次,大数据狠狠忽悠了一把《黄金时代》,而《黄金时代》的票房也反过来忽悠了一把大数据。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赵国栋对此分析称:“问题可能在数据源、算法上。比如选取微博上的评论不具有代表性,或者有人刷评论,再或者人群分类选取不准确。但是反过来,不要神化大数据,以为大数据事事可以未卜先知,不是这样的。”

业内专家表示:“应该辩证去看百度指数,它代表的是关注,不代表转化。”也就是说,一个观众关注了这一现象,并不代表他要买票观影。

而虎嗅网在10月22日,刊登了陈昌业的文章《为什么大数据在预测<黄金时代>票房时不灵了?》,文章中对于为何面对《黄金时代》大数据会如此不靠谱进行了分析。国内做电影票房预测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疏漏”,就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历史数据沉淀严重不足。大数据事关统计,统计数据中自然有难以排除的“噪音”,文章认为中国电影的大数据模型存在变量遗漏和样本偏差,谈大数据预测票房言之尚早——而文章认为,最好的票房预测专家仍然是影院经理。

投资7000万:不赔钱希望渺茫

“我不会否认这个片子的票房就是一个失败,除非出现奇迹让最终票房冲上2亿才能保证不赔钱,但是目前这个希望非常渺茫。”《黄金时代》的执行制片人程育海这样讲。

这样说的依据是,电影《黄金时代》票房持续低迷,除首日取得1100万票房成绩外,随后数日排片量与票房数双双下跌,截止至10月7日黄金周结束,电影收获票房仅为3640万元。而到23日,影片上映了23日之后,票房也只有近5000万。

程育海的背后是《黄金时代》投资方星美集团,在5年前电影筹备阶段,他就负责为这部片子“找钱”。当时他能够拿得出手的只有李樯作为编剧的剧本和导演许鞍华,那也是他唯一的筹码。不过一听说是拍摄文艺片,涉及的主角又是一个已经去世几十年的民国女作家,没有人愿意为这个电影投资一分钱。“凡是你能够想得出来的投资人和业内人士基本上都看过这个剧本了,但是没人看好它。”程育海说,最后是星美独立承担了7000万的制作费。

“文艺”是《黄金时代》的一道坎。起初,程育海并不喜欢用文艺电影来给这部片子贴标签,在他看来,《黄金时代》更符合西方所流行的“独立电影”概念,后者的关键词是独立投资、脱离审查机制,以及相对艺术化的剧情。

帮助《黄金时代》迈过这道坎是程育海想做的事儿。虽然他一再强调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和在电影史上的价值,并建议所有人不要用票房来衡量它是否成功,但是电影所牵涉的各方面利益,还是让他在实际的宣传营销上,不断向现实妥协。“也许再过5年,每个人都会说《黄金时代》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但是在某些现实的层面上,投资方希望立刻就能够看到效益。”

电影众筹泡沫:目前还只是营销手段

《黄金时代》票房惨淡,苦的并不只是几家投资公司,不少投资者也很郁闷。

从投资角度上讲,《黄金时代》被打上了众筹的印记。所谓众筹拍电影,就是大家凑钱拍电影。与阿里推出的“娱乐宝”类似。

百度众筹平台“百发有戏”的首个影视理财产品《黄金时代》于国庆档上线,呼吁支持者们一起创造票房神话,并邀请支持者分票房。“百发有戏”将《黄金时代》票房情况分为“低于2亿元、3亿元、4亿元、5亿元、6亿元、高于6亿元”六档,分别对应年化收益为8%、9%、10%、11%、12%、16%,票房越高,收益越高。不到两分钟,有超过3300人付款,最终募集超过1800万元。

作为众筹产品的《黄金时代》的票房没有火,原因何在?有业内人士认为,“众筹能吸引更多人走进影院”是个伪命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抢购上述众筹产品的到底是些什么人?据我的判断,,其中的多数都是该部影片制作团队的粉丝。就是说,无论拍摄方推不推众筹产品,他们都会去看这部电影。至于其他人,你推众筹也好,不推众筹也好,他们都不会对这部片子产生过多关注。就算是参与众筹的粉丝们去游说推动,实际效果也是十分有限。”

按照互联网大佬们的说法,国内众筹的最大作用不是集资,而只是一种营销。百发有戏最终卖出了1800.236万元,总计3301人参与。按照8%的收益率算,最终用户得到的收益总计约72万元。相对于以亿计的电影拍摄成本,以及以千万计的宣发成本,72万可谓很小的宣发构成。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电影众筹也不是什么好的投资产品,因为众筹有投资金额的上限(百发有戏10000元,娱乐宝2000元),8%的收益率,超过半年的投资时限,电影众筹,并没有宣传中的那么美好。目前该片票房远远低于大数据之前对其票房的预测,因此,众多业内人士感叹该产品“押错了宝”。

营销宣传:多管齐下不遗余力

电影开拍之前,制作人程育海就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营销,才能尽可能弱化“文艺”给这部电影带来的票房冲击。程育海最终决定撇开电影本身的艺术色彩,采用比较商业化的手段。

首先是在影片的宣传方向上,作为《黄金时代》的主要营销运作人员,程育海起初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出可以宣传的点。一般来说,一部电影的卖点可以主打爱情、友谊、成长,或者是惊悚悬疑等等,但是他发现,这些点都不适合用在《黄金时代》上。

程育海以“爱情”这个宣传点为例,在电影快杀青的时候他们曾通过网络软件做过一系列测评,发现影片的主演和“爱情”这个关键词的重合度很低。而另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当时电影的女主角汤唯即将订婚,从专业角度分析,这让观众很难将汤唯和另一主演冯绍峰之间的关系联想成爱情。

最后,程育海他们决定“贩卖魅力”,并由此衍生出“一切都是自由的”这个宣传语,这两个相对空泛、可以有各种理解的词汇在他们看来,是相对最保险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但是最起码用这个概念不会让观众立刻失去兴趣。”

除此之外,具体的做法还细化到每张海报的设计和放出的时间。《黄金时代》第一张泼墨版的海报正式面世是在今年农历新年前两天,它们同时出现在各大院线的宣传版上。程育海的考量是,新年期间人们进电影院的机会比较多,“那段时间的海报都是喜气洋洋花花绿绿的,我放一张色调低沉的上去,视觉冲击力一下子就来了,这些都是提前计算过的。”更为关键的点还在于,档期都还没有确定的影片就拿出来做宣传,“肯定会给人大片儿的印象。”程育海说。

《黄金时代》票房惨淡 到底“坑”了谁?

《黄金时代》泼墨版海报

“大片儿”范和商业范是程育海给《黄金时代》努力营造的一种氛围,同时又像是一个盔甲,他试图用这些来抵御“文艺”可能给票房带来的杀伤力。他认为,浮躁和圈钱是目前国内电影行业的主流情绪,文艺片在营销上处于劣势,通常需要通过海外获奖、上映后的口碑来吸引更多的观众。

今年2 月 27 日,《黄金时代》片方在上海举行了第一场宣传沙龙,对话嘉宾是导演许鞍华和作家王安忆,而因为靠近情人节,主题也被设定为“爱情去哪了”。片方特别为沙龙的举办地选在了上海鲁迅纪念馆,在那里做活动意味着高昂的收费和优质的服务,程育海称自己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宣传的“逼格”。

在每月一次的宣传沙龙之外,程育海还放出了消息,称已经有世界500强企业和他们合作,借此突出电影的影响力,目的是吸引更多的资源进来,“原来你只有剧本,所以没人愿意和你玩,现在你手上的筹码多了,就会有公司进来插一脚。”在程育海看来,商业化的影响力比《黄金时代》电影所宣传的价值观更能转化成利益。

事实是,这样做也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快制片方拉来了很多“有权势”的互联网公司一起玩,其中就包括优酷土豆、百度、腾讯。在过去一年,它们纷纷开始对快速成长的电影市场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希望通过这次合作完成自己“触电”的实验。不过,在这次《黄金时代》的营销上,它们各怀心事。

优酷土豆集团在今年8月成立了独立的电影公司合一影业,早在公司成立之前,集团就和《黄金时代》达成了合作意向。合一影业表示,他们主要是看中了导演许鞍华的口碑,不过这里面隐藏的细节是,许鞍华是很多电影节的评委主席,和优酷土豆有渊源联系,并且她还是土豆映像节的评委。同时,《黄金时代》是威尼斯电影节的闭幕电影,在合一影业看来,文艺电影的衍生是不一样的,它的书籍和可能带来的艺术价值是比较长期的。

对此,合一影业并不否认,投资《黄金时代》是优酷土豆在做的一个实验,那就是在网络视频之外,向价值和利润更高的电影行业转型的有效方式之一。

合一影业对《黄金时代》的实验还包括,针对不同类型受众,举办萧红粉丝专场、女性专场观影活动。通过自制观影节目《星映话》独家专访主创揭秘影片幕后故事,自制影评人节目《电影公嗨课》做影片解读,独家收录5集纪录片内容涉及主创访谈、拍摄现场侧拍及电影删减片段,以及 900小时电影幕后花絮素材以作剪辑,为广大网友全方位展现《黄金时代》的多样风貌。

说实话,片方对于《黄金时代》的营销宣传可谓不遗余力,从设计师“开挂”的各个版本的精致海报,到一系列“一切都是自由的”的宣传语,《黄金时代》获得了足够的关注度,而这并不能挽救它票房的失利。

《黄金时代》票房惨淡 到底“坑”了谁?

30余位明星总给片酬仅370万

观众:有人力挺有人不待见

说到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反响,口碑出现了极端的两极分化。有人爱死了这部讲述萧红一生的文艺片,也有人认为这片烂到了极点。影片三个小时的片长、讲故事的方式、演员的选择等等都可以引发大量的争论。

《黄金时代》形式特殊,有许多演员对镜头讲述的戏份,让观众有强烈的间离感受;而萧红的生平,以一种节制的、旁观的方式呈现,显得缺乏戏剧性和高潮感;在描述女作家萧红的人生时,民国时期的文人像人生的过客一样依次登场、又多是通过吃饭、相遇等人生的常态来体现,也被观影者吐槽,民国的文人们原来就是在混朋友圈;而大量的史料、传记、萧红作品的罗列让人觉得这似乎更像一部综合版的传记,是当时文化名人对萧红的集体缅怀,而萧红自身的形象显得很薄弱。

因此有大部分观众根本不买账,有很多观众看不下去,中途离场,也有不少观众直接睡在了影院里。

@抽抽经会被虐:没有难看,只有更难看。3小时的白开水,苦于萧红那么点风花雪月的破事还要搬上大银屏的,最后看得只对萧红产生莫名的悲怜。

@塔卡纳马塔塔:我是发自内心的打一星,说实话这片和前几年富山什么图一个水平,后半小时会引起生理不适感。用里头某人评价箫军的,看的出来你很努力,但是这片真没什么天分。3个小时啊!!!!!

@Raychau:话剧式 直入的旁白 并未产生更好的叙述感 干净的摄影和零碎的拼接 却不能说清楚一个很好的故事 讲述一个人的一生更多需要的是事件 而非是叙述一种感觉

@灰狼:虽然我想到了种种可能性,但没想到是这样呈现出的剧作结构,为了让人物被观众接受,各种牺牲太大了,不止是散,根本就是破坏——它直接让整部电影成了一个口述史。然而这种妥协也是失算的,没有把文字落到人物的身体经验上,到头来也是有形无实。

但也有不少人对《黄金时代》持力挺态度,认为这是在目前浮躁的电影圈里,难得的认真的好作品,而票房的失利并不能代表作品本身的优劣。支持者中不乏很多知名人士。

《黄金时代》票房惨淡 到底“坑”了谁?

作家安妮宝贝微博截图

《黄金时代》票房惨淡 到底“坑”了谁?

叫兽易小星微博截图

@叫兽易小星:《黄金时代》再怎么票房糟糕,再怎么不被影评人待见,我也打算去看看。不为别的,就为许鞍华那么大岁数了,还在为电影艺术寻求突破,还能有浑身燃烧的勇气和力量。

@黄佟佟:《黄金时代》第一天上映,听说票房只有1100万,虽然不关我事,但还是觉得伤心。我觉得这部电影拍得精细认真,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均花费了无数心思,电影结构奇特,也别有深意。我觉得在这样的电影盛世里不应该只有一种电影,真不希望因为票房而失去更多电影的可能性。

@评论员杨禹:会有很多人不喜欢《黄金时代》,包括只喜欢爆米花电影的人,对文学没有感觉的人,中学语文课本读得一般的人,觉得自己超级文艺、对萧红的是非了如指掌的人。总之,沉不住气的人。《黄金时代》远不完美,但值得静心三小时慢慢观瞧。那个时代,鲁莽又绵长,热情且冷酷。

@庆山-安妮宝贝:《黄金时代》是好看的。虽然演员发挥没有充分,但这样认真和端正的电影,也是不多见的,有很坚定的制作立场,让那些浮躁的观众一直纠结着要不要退场,是很好的,讨好他们全无必要。

对于观众来讲,影片的好坏更多的是自己的个人感受,没有严格的标准,而票房也不能完全作为影片好坏与品质的依据。自己感觉有没有被《黄金时代》“坑”,那就要全看观众自己的品味与感受了。


来源:观察者网                                                      时间:2014-10-24

推荐阅读:叶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