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都市网
河北都市网 > 文化 > 正文

张一鸣:不甘平庸的年轻人,全都有同一个特质

导读: 

张一鸣,生于 1983,福建龙岩人,与美团王兴、雪球方三文同乡,三人并称龙岩三杰。

张一鸣,生于 1983,福建龙岩人,与美团王兴、雪球方三文同乡,三人并称龙岩三杰。

2005 年,张一鸣从南开大学毕业,6 年从程序员做到 CEO,创办今日头条 5 年后估值 300 亿美金。

但你依然看不到他的边界在哪,他说事情没有边界,时间也没有边界,最重要的就是向前跑。

他善于学习,且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接触过诸多成功的创业者,他说,「即使这一批人当中,张一鸣的学习升级能力也显得非常出众。」

他可以像机器一样工作,并曾像驯化算法一样调试自己。

经过反复实验,他得出自己的调试结论:专注且高效的最好状态,是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不太激动,也不太郁闷,并且睡眠充足。

他极其克制,说话时语调和语速几乎没有情绪起伏,高兴和沮丧都不轻易示人。张一鸣的同事告诉记者,他最激烈的情绪表达方式不过是「这个事情怎么会这样?」

他看得长远,目标一旦确立,就极其专注。

2015 年,张一鸣跟同事分享了 2012 年创业之初写过的一个 PPT。团队成员都觉得,今日头条现在的发展,跟当时的预估基本没变,所做的事情正如上面所说。

持续学习进化,始终保持克制,做事不设边界,不对当下满足,专注长期目标,鲜有焦虑迷茫。

张一鸣是如何做到的?

他喜欢研究算法,我喜欢研究他的算法。我发现,他人生算法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延迟满足感」。

我翻阅了大部分关于张一鸣的报道,发现他多次提起这词。我又翻出他的微博,检索这个词,有 12 条结果。

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词,但这是张一鸣最重要、最底层的一项特质。

甚至张一鸣认为,「延迟满足感程度不在一个量级的人,是没法进行有效沟通的。」

什么是延迟满足感?

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有个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马上获得一样奖励,比如 1 个棉花糖,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得到 2 个棉花糖。

实验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 SAT 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等。

延迟满足,就是指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张一鸣就是这样的人。

2016 年,张一鸣接受财经专访,出来的稿子里,延迟满足感这个词出现了 10 次。

其中一句,张一鸣说: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问题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没有延迟满足感。

下面我们就看看,张一鸣是如何在具体的人生实践中利用延迟满足感的。同时也希望,这篇文章也能为你带来行动上的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

刚毕业时工资差三五千块

真的可以忽略不计

选什么专业、公司、职业、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期选择左右。

比如很多人毕业后愿意去外企,不去新兴公司。2006 年左右,很多学弟、学妹问我职业选择,我都建议他们去百度,不要去 IBM、微软。

但实际上,很多人出于短期考虑,比如名气大、薪酬高一点,都去了外企。刚毕业时薪酬差三五千块,真的可以忽略不计。

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但实际上,能摆脱这个、能有判断力的人,也不是特别多。

我更关注事物的本质,关注事物的未来走向,看这件事是不是长期有益的。如果只看短期利益,就很浪费时间。

我曾总结,当自己无法选择和判断的时候,就要离远一步,远到用更重要的原则和更长时间的尺度来衡量就清楚了。

2016 年,新经济 100 人的李志刚问我,「三年多,你做了哪些关键决策,让今日头条从一亿美金,做到了百亿美金?」

我觉得,大部分重要决策,我在创业之初头三个月就基本做完了。

延迟满足感,决定了你做判断时,是基于长期还是短期。

工作不分你我,做事不分边界

大学毕业第二年,我就管理四五十人

2005 年,我从南开大学毕业,加入酷讯。

一开始我只是一个普通工程师,但第 2 年,我在公司管理四五十人的团队,负责所有后端技术,同时也负责很多产品相关的工作。

第一份工作就成长很快,不是因为我技术最好,更不是我有经验。主要原因有 2 个:

第一个原因是,我工作不分你我。

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当时 Code Base 中大部分代码我都看过了。新人入职时,只要我有时间,我都给他讲解一遍。通过讲解,我自己也得到成长。

工作前两年,我基本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回到家继续编程。我是因为兴趣,而不是公司要求。

所以,我很快从负责一个模块,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一开始带一个小组,后来带一个小部分,再后来带一个大部门。

第二个原因是,我做事从不设边界。

当时我负责技术,但遇到产品上有问题,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想产品的方案。

很多人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

但是,做更多事情,让我得到很大的锻炼:

参与产品的经历,对我后来转型做产品有很大帮助;参与商业的部分,对我现在做公司很有帮助;跟销售总监见客户的经历,对我组建今日头条的销售团队很有帮助。

再举个反例。我有个前同事,理论基础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

他在这家公司待了一年多,但对网上的新技术、新工具都不去了解。他就需要有人帮他做后半部分,因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前端、后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很多调试分析,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

延迟满足感,会让你愿意主动做更多,得到更多的锻炼,而不是去斤斤计较「这是不是我该做的事情。」

曾四次创业,都没坚持到最后

创业如果不顺利,早死早升天

创立今日头条之前,我参与过 4 家创业公司,但每次都没有坚持到最后。

我很早就意识到,创业如果不顺利,早死早升天,往前看就行了。

如果你的决定是对可见的最大系统,比如社会,是有增益的,你就应该做出更好的选择。

我经常见到一些小的创业团队,每个人都不愿意走,其实早点解散了,对他们都好。

也许你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到时候还可以将利益重新分配。比如我离开九九房的时候,当时九九房的投资人也投资了头条,他们现在收益良好。

有时作为团队老大,我会先于公司解散走掉。你问我会不会感到内疚,可创业成功本身就是低概率事件,买彩票没中会有内疚感吗?而且当时我为团队找了我认为比我更合适的 CEO。

延迟满足感,会让你一直往前看,而不是满足于当下,满足于已有的成绩。

我创办今日头条

不是为了成为腾讯高管

2016 年 7 月,传言称腾讯要收编今日头条。

有同事郑重地跟我说,他来加入头条的目的可不是为了成为腾讯员工。

我当然也不是,我创立公司,才不想成为腾讯高管,这样多没意思。

其实,我创立今日头条不到一年的时候,有巨头给了我一个很诱人的投资 Offer。

我纠结了整整一个星期后就拒绝了,我觉得这个是个兴奋剂,在自己内功未成之前会导致内生力量受到遏制。接受巨头帮助,也会被迫站队,使得自己的想法不再自由奔放。

这类事情,好处是明显的,坏处是隐含的,但这类情况很多人容易高估好处,低估坏处。这是一种典型的延迟满足感不够的体现,对长远信心不足。

不要只想着做春播秋收的事。

我看多很多企业传记,我发现特别大的企业都是坚持最优化发展,比如说亚马逊一直保持低空飞行,包括阿里巴巴 2012 年之前都没有什么利润。

以前我们讲春种秋收,要很快看到成效,但这个时代的变化就是,你不需要特别着急收获。你要去想如何把最优的目标推到尽可能远,要去想,你最终做的事情可以推演到多大。

延迟满足感,会让你不用天天想着春播秋收,而是先把最优的目标推得很远很远。

年轻人应该有更高的目标

不要局限在北京买一套房

我的大学同学、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错的人才,技术、成绩都比我好,但 10 年过去,很多人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为什么?很多人毕业后,目标设定就不高了。

有的同学加入银行 IT 部门,只是为了快点解决北京户口,或者当时有些机构有分房补助,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

是否有北京户口?是否能买一套经济适用房?如果你不甘平庸,有更高的目标,其实你就不会为这些东西担心。

如果你一毕业,就把目标定为在北京市五环内买一个小两居、小三居。你把精力都花在这上面,那么工作就会受很大影响。你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不愿冒风险。

比如,我见到以前的朋友,他业余做一些兼职,获取一些收入。那些兼职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对本职工作有影响,既影响他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他的精神状态。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哎,快点赚钱付个首付。

我觉得他看起来是赚了,其实是亏的。

另外,年轻人应该住在市中心,哪怕房子小一点,在市区有更多的交流和活动,下班后也不需要浪费大好时光和宝贵精力去挤地铁。年纪轻轻不要着急在郊区定居,买了房我也建议你搬到市区来。

延迟满足感,会让你有更高的目标,定更高的标准,也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但 10 年后再看,肯定会非常不一样。

我毕业时就想,以后要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很多人说,「我要赚到第一个 100 万,一定要通过创业赚大钱。」

说实话,我对金钱的渴望没有特别强烈。当时只有一个感觉,要做有意思有挑战的事,和优秀的人一起做。

这几年我感觉自己又重新学习,或者说补习了本该在青少年阶段学习的东西:

如何阅读、如何了解自己、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安排时间、如何正确地看待别人意见、如何激励自己、如何写作、如何坚持锻炼身体、如何耐心。

我最欣赏自己的特质,就是延迟满足感,而最大的延迟满足感,是思维上的。

延迟满足感的对立面,是即时满足感。

绝大多数的人生痛苦,都是因为我们太在乎即时满足。一点付出,没有立马回报,就会觉得痛苦。

张一鸣说,延迟满足感的本质是克服人性弱点,这是一项长期修炼。如果一件事情你觉得很好,你不妨再往后 delay 一下,这会让你提高标准。

你的延迟满足感程度更高,你就会耐心更好,标准更高,目标更大,做事更从容专注,不计较眼前的利益,不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对一时的成功看得淡,对短暂的失败不恐惧。

大学时,张一鸣的一个女同乡电脑坏了,他去帮忙修完电脑回来,兴奋的告诉室友,「那宿舍有个女孩子不错」,他喜欢,决定要追。

接着他总跑去修电脑,和女孩在 BBS 上聊,约出来玩,然后是表白。结果女孩连好人卡都没发,毫无余地地拒绝了他。

室友本想安慰他,但张一鸣反而觉得没什么所谓,表白失败就感觉是「这件事跟你说一下而已,然后你有不同意见,没事,我们接着来。」

张一鸣就继续修电脑,BBS 上聊,约出来玩。两个月之后,有次出游回来,室友看到两人牵着手。

那个女孩是张一鸣的初恋,后来成了他的太太。

作者:粥佐罗(插坐学院副总裁)

来源: 插坐学院(ID:chazuomba)

Reference:

《还好,张一鸣不是个书呆子》BY 李亦儒、冯超,来源商业人物

《人物 封面故事 l 张一鸣 人机进化论》BY 葛佳男,来源人物

《王石张一鸣对谈两代人创业人生》来源今日头条

《张一鸣:不惧巨头拼命奔跑,四年做成百亿美元的今日头条 l 视频》来源新经济100人

《张一鸣:我遇到的优秀年轻人的 5 个特质》来源 Bytedancer

《对话张一鸣:世界不是只有你和你的对手》BY 宋玮,来源LateNews by 小晚

《张一鸣:这几年我重新学习了青少年阶段该学习的东西》来源捕手志

来源:百家号                                     时间:18-01-26

记者/霍超

都说武夷山有三杰,在这个BAT笼罩的环境下硬生生的撕开了一个口子,成就了国内除了蚂蚁金服估值最高的三家独角兽TMD。

TMD指的是头条、美团和滴滴。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2015年,彼时三家的估值分别是170亿、151亿、28亿美元。字符上排在最前面的T其实估值是垫底的。

这种格局似乎在今年年中出现了变化。先是M登陆了港交所,王兴敲钟的片刻也为美团带回了380亿美元的市值。紧接着8月份,传出头条新融资的消息,据最近两天媒体报道,此次融资已经接近close,估值为750亿美金。

750亿美金是什么概念?如果传言属实,在全球未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中,今日头条估值仅次于蚂蚁金服和Uber,排名第三。不仅在新兴独角兽中独领风骚,这个数字甚至还远高于BAT中的百度,这家早于头条十多年成立,2005年就登陆纳斯达克的老牌巨头,迄今市值也不过645亿美元。

而几年前,甚至多次曾传出后者要收购前者的消息。

事实上,在TMD成型之前,许多独角兽的估值是远高于三者的。最有力证明的是,在TMD这个称号出现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独角兽名单中排名前三的其实是蚂蚁金服、小米科技和陆金所。

但后来之所以叫TMD而非MML的原因在于,美团、滴滴、头条非国资、非BAT嫡系、创始人都是80后,想象空间大。

更重要的是,三人更有战斗精神,也敢于从BAT嘴里夺食。

不过与王兴、程维相比,张一鸣曾经总是不那么起眼。

移动互联网创业潮来临后,VC圈子内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如果这个事阿里和腾讯也要干,你怎么办?”

这个问题抛给TMD,王兴和程维或许会激昂的罗列出自己的规划,而张一鸣则可能只会沉默地笑一笑。

事实上,会咬人的狗不叫,沉默的人也更可怕。

身为阿里人却拿了腾讯钱的程维周旋在AT间的故事人尽皆知,最终通过合并快的方式得到AT双方的加持,鲸吞了舶来品Uber,垄断了国内出行市场。

美团的创始人王兴也在最初拿了阿里投资后披荆斩棘,高坐O2O王位之时迎来了腾讯,并放话“腾讯是朋友,阿里是对手。”

话是这么说,但王兴对于腾讯也并非完全顺服。一个例子就是,去年当美团兴致冲冲的收购了钱袋宝准备做移动支付时就遭到了腾讯的制止。后来妥协之下,腾讯以美团点评出现在微信九宫格入口的代价换取了美团延期上线移动支付。

美团当时收购钱袋宝花了2个多亿美金,而微信九宫格入口的估值高达10亿。

这一点上,看起来有些木纳的张一鸣显然没有同样出自武夷山脚下的王兴、程维那么游刃有余。

张一鸣外表斯文,举手投足间还有一股书生气,丝毫不能让人将他与创业者联系起来,也容易让人误以为他没有战斗精神。

这一度让张一鸣错过很多。

2013年初,在海纳亚洲的王琼带领下,张一鸣来到了金沙江国贸三期的办公室,寻求B轮融资,当时的头条估值不过5000万美元。

双方只聊了15分钟,朱啸虎便明确拒绝了张一鸣,“那时候,新浪的市值不过30亿美元。5000万美元的估值投一个移动端的新浪,你让我怎么赚钱?”

看不到“钱”景只是托词,更重要的是,朱啸虎看不出眼前这个的小伙子身上的狼性,而战斗欲和战斗力才是他一贯看重的。

毕竟当时朱啸虎在投资拉手后也是自己赤膊上阵,摇旗呐喊,但吴波显然没有王兴更有侵略性,后来拉手败走,美团称王也证明了这一点;

朱啸虎在力押滴滴也是因为看到程维身上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并未顾及当时的网约车赛道已经接近饱满。投资戴威和张旭豪时亦是如此。

朱啸虎后来复盘时也说,他喜欢有力量感的创业者,“外表比较清秀的我们错过了,像张一鸣。” “看着这个小孩儿蔫蔫的,不是我投资的风格。”

只是后来的朱啸虎可能没想到,这个蔫蔫的小孩会和百度、腾讯、阿里这些创业者避之不及的巨头四处开战。

张一鸣的野心远比外表要来的凶狠。

今年“头腾大战”期间,曾有不少人把张一鸣比作几年前的周鸿祎,kuso就在一篇文章中直言,“最近一段时间今日头条各种昭然若揭的碰瓷和表演,其实本来就是剧本中设定好的情节,其目的就是要激怒腾讯,引得腾讯封杀。” 并称“这倒是跟8年前的3Q大战有着颇多雷同之处。”

事实上,张一鸣远没有老周那么世故,也并不懂得在危机公关时卖力表演。就他而言,战争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这在头条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张一鸣在之前已经计算好的。

张一鸣是个精于计算的人,也理性的可怕。

在身边人的眼中,他总是试图说服人,而非感染人。他说话时语调和语速几乎没有情绪起伏,高兴和沮丧都不轻易示人。如果见面聊天话题是他不感兴趣的,明显显得精神不振;聊得兴起,就滔滔不绝,如果对方说某某公司股价是4毛,他会马上掏出手机查看,纠正说,你看,是3毛6。

今日头条主打内容算法推荐,主张通过机器学习来取代人工编辑,而张一鸣也像一台机器一样训练自己。

他试过将一天的时间切割成小块,精准地去完成时间表中的每一项计划。经过反复实验,他发现这样做的效果不佳,“我觉得更大的效率来自于重要事情上做得好,而不是在处处做得好,管理精力比管理时间更重要”。

这位程序员立刻调整实验方向,转而探寻自身专注高效的波峰。这一回,他得出了有效结论:最好的状态是“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不太激动,也不太郁闷,并且睡眠充足。

张一鸣曾反复表示睡觉是一件特别无聊的事情,但与此同时,他又会保证自己每天必须睡足7个小时,以便获得最佳状态。

张一鸣没有太多情绪化的东西,他过的像台机器,人生周转于找到目标——完成目标,如果失败,就优化手段。

一件小事可以证明。

大学时,张一鸣的一个女同学电脑坏了,他去帮忙修完电脑回来,兴奋的告诉室友,“那宿舍有个女孩子不错”,他喜欢,决定要追。

接着他总跑去修电脑,和女孩在BBS上聊,结果表白的时候姑娘连好人卡都没发,毫无余地地拒绝了他。

室友本想安慰他,但张一鸣反而觉得没什么所谓,表白失败就感觉是“这件事跟你说一下而已,然后你有不同意见,没事,我们接着来。”

两个月后,张一鸣牵着姑娘的手站在室友面前,而后来那个姑娘成了他的太太。

张一鸣是一个“技术为上”者,很多时候,人们看不到他的价值观。这一点在今日头条的产品上也能略见端倪。

头条的产品核心是算法,而算法是基于用户兴趣和数据产生的,头条不设编辑,不加以人工干预。

在接受《财经》专访时,张一鸣说:“我们会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我们不想教育用户。世界是多样化的,我不能准确判断这个是好还是坏,是高雅还是庸俗。我也许有我的判断,但我不想强加我的判断给头条。”

“企业和媒体的区别在于:媒体是要有价值观的,它要教育人、输出主张,这个我们不提倡。因为我们不是媒体,我们更关注信息的吞吐量和信息的多元。同时,我们确实不应该介入到(价值观)纷争中去,我也没这个能力。”

在张一鸣看来,算法只是算法,对于附庸“高雅”还是“庸俗”,选择的权利在用户手中。这一点上,似乎与快播的王欣相同。

罗振宇曾评论头条系产品“是一款“母爱逻辑”产品,你喜欢什么就给你推荐什么。不会教用户克制、自律。而是全力满足你自己的内容阅读需求。”

但和王欣不同,张一鸣更加现实。在2017年头条被网信办约谈四次、被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并北京市公安局治安总队查处1次后,2018年今日头条的价值观正式出炉:正直向善、科技创新、创造价值、担当责任和合作共赢。

用“知错能改”来形容张一鸣并不恰当,很多时候的张一鸣只是能在坚持和现实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张一鸣很尊敬王兴,很多时候在公开场合提起王兴时也故意放低姿态。而事实上2009年在饭否被关闭后,团队只走了两个人,一个成为独立开发者,另一个便是技术合伙人张一鸣。

前几年头条四处开战时,曾数次传出腾讯要收购头条的消息。张一鸣公开表态,他称:“创立今日头条不是为了成为腾讯员工,多没意思。”

在面对百度和阿里要将其收购的传闻时,张一鸣也极力否认,坚定了“不站队”的做法。

事实上,在早期时张一鸣曾想过将头条三度易手,其中就不乏一些巨头。而现在的不站队策略更利于头条的发展。

有人问张一鸣的边界是什么?他回答,“我做事从不设边界。”

头条扩张的逻辑也是如此,且树敌无数。

信息分发领域,头条VS百度;内容创作领域,头条VS微信;问答领域,头条VS知乎;懂车帝VS易车;社交领域,头条VS微博;短视频领域,火山小视频+抖音西瓜视频VS快手+秒拍;电商领域,最近的上线的值点VS拼多多+淘宝……

头条系的产品正是以头条为内容核心,以信息流为手段,不断向外扩张。

很多人奇怪今日头条的估值为什么这么高,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头条沿着内容扩张的想象空间大,以信息流为手段的方式国际化相对容易。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后,流量衡定一家公司的价值不再是唯一手段。用户时间和变现方式也是考量标准。

在这一点上,头条展示出了强大的生机。

根据Questmobile第三季度中国互联网各巨头使用时长占比现实,头条系各产品已经占据9.7%,仅次于AT。

占据了用户时间,再在用户时间上扩张赛道自然手到擒来。

并且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头条也一骑当千。

目前中国排名靠前的互联网公司中,模式上几乎都是copy to china,老巨头BAT如此,新花旦MD也是如此。电商、社交、搜索引擎加上出行和团购,中国这片土地有的,硅谷也都有。

这导致当这些公司出海的时候,必定会受到本土企业的阻击。本地企业出不去,外来巨头也进不来。

但是头条是一个异类,它在海外还没有明确的对标。另外,以数据为基础,算法为核心的方式,并不需要过多顾及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而后,抖音在海外的成功也印证了这一点。

换句话说,头条现在能在国内做的扩张,未来也能在海外做得到。

这或许也是张一鸣从一开始就算计,啊不,计算到的。

来源:百家号                                                         时间:18-10-27

推荐阅读:叶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