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都市网
河北都市网 > 文化 > 正文

曾被称为“阿里未来储君”的俞永福,现在怎样了?

导读: 

2014年6月,阿里收购UC,作为UC创始人,俞永福进入阿里。一个月之后,俞永福就受命整合高德。在此之前,阿里对于非电商业务的整合鲜少成功。

和李明远一样,进入阿里巴巴后的俞永福一路开挂,直奔人生巅峰。

2014年6月,阿里收购UC,作为UC创始人,俞永福进入阿里。一个月之后,俞永福就受命整合高德。在此之前,阿里对于非电商业务的整合鲜少成功。俞永福没有让马云失望,他果断砍掉O2O业务,聚焦地图服务,率领高德走上正轨,如今与百度地图两分导航市场;他带进阿里的UC则连续数年增长超过100%,还赶上了内容分发的风口。

2015年,通过“大考”的俞永福被任命为阿里妈妈总裁,以非嫡系之身掌管整个阿里体系的钱袋子,当年末,俞永福全票当选阿里上市后的第一拨合伙人——这时距他进入阿里才过去一年半,在阿里18年的历史中,从未有人上升如此之速。

2015年5月份的时候,媒体上出现了第一篇称俞永福是阿里巴巴“太子”的文章《阿里太子俞永福,登顶之路还要跨四道考验》。很快的,标题里面的太子被抹去了,换成了《俞永福在阿里还要跨四道考验》。但阿里太子的称呼还是传开了。

不过,不同于李明远从实习生做起,俞永福既非“十八罗汉”出身,也算不上阿里系老员工。那么,加入阿里前,这位“空降兵”究竟有着怎样的履历?

纵观俞永福的履历,堪称辉煌。在做出将UC售予阿里的决定之前,他是UC的董事长与CEO,有过在中国商业教父柳传志手下的工作背景:进入联想6年多时间里成为联想管理投资的副总裁,俞永福因此被视为典型的“联想人”。他自己也承认,联想工作的经历为其后来的创业打下重要基础,“一个月出差20天,5年看500个项目”,俞永福说自己在这几年里,“好像喝了500瓶创业浓缩液”。

一个典型细节是俞永福乐于将自己称为“班长”。过往每次UC召开发布会时俞永福都自称“我是UC的班长”。就在UC被收购两年后,俞永福向《中国企业家》承认,卖掉UC是“班长永福”做出的“正确决定”。3B及3Q大战让俞永福意识到“互联网版图已经被清洗得差不多了”,以班长自居的身份令俞永福决定从现实角度接受阿里的收购要约,“第一,股票为主现金为辅,那时候离阿里上市已经很近了,这是相当给面子了。否则给你现金,你就没有二次增值的空间。第二,给了足够的价格。”

作为俞永福的圈中好友,小米创始人雷军也是UC的天使投资人,雷军曾对俞永福有过这样一个评价“刘备式管理者”。对于这个评价,俞永福表示认同,他的解释是:没有一个创业者能成为超人,而且市场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时间给你摸索,因为试错的成本太高,稍不小心就出局了。所以完善创业者的能力其实是完善团队的能力,选择当曹操式还是刘备式的“大哥”,这很重要,我选择当“刘备式”,擅长团结各方面有能力的同事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创业团队。

一位熟识俞永福的朋友说:在人生中很多次重要的转型中,俞永福考虑最多的往往不是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梦想什么,而是什么能带来最大的回报。“

对于UC,俞永福从不关并购之门,互联网里有意愿合作的企业他都见了一圈,但他都没有心动,直到2014年马云抛出了橄榄枝,给足了诚意。不仅答应给股票,还开出了43.5亿美元互联网历史最高收购价,并为UC规划了一个清晰未来,这才让俞永福动了心,最后团队终于结束了八年抗战,全资并入阿里。

可以说,出任CEO,成为阿里合伙人,俞永福的事业走上了另一个巅峰。但入职阿里后,阿里的状态难免身累、心累、脑累,但“咬着后槽牙我也得上,能经营几百上千亿的生意,没几个人有这样的机会。”俞永福说。

2017年11月13日,传出了阿里文娱集团董事长兼CEO俞永福即将离职的消息,很快,俞永福发布,以“永福永福,永远幸福。我不会离开”予以否认。

2017年11月15日下午,“俞永福离开阿里”传闻的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发出内部信,宣布集团成立eWTP投资工作小组,由俞永福担任组长。俞永福同时辞去阿里大文娱董事长、大文娱及高德总裁,并出任高德董事长。内部信称,今后俞永福将主要致力于eWTP合作伙伴生态圈投资和高德战略方向的把握。

来源:搜狐                                      时间:2018-03-13

新闻配图

文/杜雨薇

谁也想不到,在阿里一直节节攀升,并被传为马云接班人的俞永福在近日掀起了“离职”风波。辟谣过后,虽然其未离开阿里,但是转岗去做eWTP的结果,无疑昭示了之前的谣言并非空穴来风。曾被马云题词“永福”的俞永福,在阿里还能永福吗?

十一年前,西装革履投资人俞永福想再折腾一把,机缘巧合加入UC,摇身一变成为名片上印有“CEO”的创业人。创业不易,八年“抗战”期间,不断有人找上门想合并UC,但俞永福都以“非卖品”拒绝,不曾心动。但2014年6月,这个被称为电商异类,在移动互联网大浪中戏过水的时代弄潮儿,却接受了阿里抛来的收购UC的橄榄枝,成为了阿里地位最高的“外来人”。

面对这次妥协,他解释道:“坚持不是创业者全部的光荣,没有对错,只是选择。”

整合魔法失效业绩难看,所以被“发配”?

来到阿里后, “整合高手”是大家对俞永福的印象标签:大刀阔斧砍掉高德O2O业务,跟志玲姐姐绑定后聚焦地图服务,率领高德走上正轨,UC也连续多年增长超过100%,2015年俞永福成为阿里妈妈总裁,并全票当选阿里上市后的第一拨合伙人……扶摇直上,此时距他进入阿里,才一年半。

去年6月俞永福担任大文娱领导小组组长,有着“余三点”外号的他同样把文娱整合划分为3阶段。哪怕面临六个板块的复杂业务,俞永福都曾表示没在怕,语气中透露着兴奋和自信。但也许当时还无人料到,这样的巅峰埋下了什么伏笔——俞永福的整合魔法,将在大文娱上失效。

整整1年零5个月,俞永福确实“给集团带来了惊喜”,他基本完成了“大文娱板块融合”的任务;提出“2+X”后又升级为“3+X”概念;瞄准大视频风口,成功整合了新优酷。

新闻配图

可惜,对阿里来说,这样的成绩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毕竟在腾讯口中抢食困难,2016年终报腾讯宣布QQ浏览器、腾讯视频在移动端均拿下用户第一。对标俞永福治下的UC浏览器和优酷土豆,UC承受着来自有微信QQ支持的腾讯浏览器的压迫,最拿得出的手的优酷土豆在2017年也表现平平。

2018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阿里数字媒体和娱乐业务收入为40.8亿元,同比增长30%,但是该业务依然处于亏损状态,去年淘票票亏了10亿是报表难看原因之一。再从前几日发布的第二财季财报来看,电商业务收入为464.62亿元,同比增长146%,在双十一加持下势头凶猛,而数字传媒和娱乐的营收约为48亿元,同比增长只有33%,EBIT依然为负。

阿里影业未交出有巨大影响力的主控作品,《摆渡人》和《三生三世》皆为知名败绩;阿里星球几乎只剩下虾米音乐勉力支撑,与网易云、酷狗不是一个重量级;文学和体育更是籍籍无名。这些与成绩突出,动不动就营收几百个亿的电商板块看起来,输得确实有些难看。

俞永福还是那个俞永福,但似乎又不是了。

明则转岗,实则“杯酒释兵权”?

电商客户会饱和,未来文化娱乐将是业务增长的重要来源。诚然,俞永福确实没能如当年整合高德一样推动阿里比肩腾讯,但这个锅也不能全让俞永福来背。首先天生没有文娱基因的阿里,衍生出了估计是史上最复杂的泛娱乐商业模式,换成谁都很难收拾好这么巨大的摊子。更何况当初对高德只是一个公司的整合,大文娱却是六个整合同时发生且无先例可循。互联网公司怎么进军娱乐?俞永福自己也曾表示“这是全球性的难题”。

新闻配图

无论如何,阿里不希望在这块有大的闪失,所以当马云亲自扛起大旗悟功守之道来活跃流量时,阿里也做出了新的决定:

11月15日,张勇宣布俞永福将不再担任阿里巴巴集团大文娱董事长、大文娱及高德总裁职务,而是出任eWTP投资工作小组组长。

从投资到创业再到投资,俞永福回归了本行。

eWTP是马云的梦想,但建立全球贸易的快速通道e-road,道阻且艰。马云知道俞永福有敏锐的商业嗅觉、精准判断趋势的能力和不畏难的创业精神,现在派他去做生态圈投资,帮助自己实现让全球年轻人便捷交易的梦想,他是合适人选。

再次起航,能避免再次“滑铁卢”吗?

不是大文娱,不是新零售,这块需要时间和耐心才能得到的海外蛋糕,还处在概念向实地转变的阶段。如果将eWTP视为一个创业项目,那开拓海外疆土,解决创业难题,这对曾带着UC闯入印度市场PK谷歌,接触过数百家创业公司的俞永福来说都不成问题。但随时都能买到挪威三文鱼这个梦想与五新战略、刷屏的“NASA计划”、达摩院比较,目前来看显得有些逊色。无论外界认为eWTP再怎么重要,俞永福还是被“发配”到了离核心业务依然遥远的江湖。那个说过谁也不是老板,被雷军称为“刘备式管理”能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才,是否正在走进马云的幕僚机构成为助理,去帮他人实现梦想呢?

新闻配图

俞永福曾说自己是技术男出身,相比文化圈,更愿意做高德这种偏产品和技术的业务。“永远幸福,不会离开。”可是在这个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的时代,所有的承诺都自带转变属性,就像曾说后悔创办阿里,饿死都不做游戏的马云,也用10亿元收购简悦成立了游戏事业群。eWTP肩负上下游产品的商业卡位和阿里整个生态投资圈,俞永福的思维是爱打商业战役的,所以出任组长是其主动向马云申请也说不定。但不管俞永福以后会不会真正离开阿里,或是表面挂名实则隐退,这次职务的调整也许是对双方而言都有利的选择。

只是今年10月才在秋集会上宣布阿里大文娱对优酷第一阶段整合已经结束的俞永福,无法再继续第二阶段上升期的推进了。俞永福的微博认证至今还是“阿里巴巴文娱集团董事长兼CEO”。付出很多心血,轨道说变就变,不知道他会不会心存遗憾。

艾问每日人物(微信ID:iaskmedia)想说:

未来将会有更多家企业进行整合,调整业务方向。而业务整合时,人员流动都是正常现象,相比之下,企业更应该关心如何为业务发展而改变,如何让原来的品牌和团队取得更大的成功。

就如张勇的公开信末尾写到的那样:“在阿里,永远不变的是变化。”其实不止是阿里,这句话放在今天哪个行业都适用。为未来而变,为客户而变,只有拥抱变化,才能更好生存。

来源:凤凰网                               时间:2017年11月21日

推荐阅读:旗龙网